02

摸清文物家底 让历史“活”起来 拉萨融媒记者 李从芳 2025年02月05日

有这样一个团队,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,用双手记录文明。他们手持专业设备穿梭于城乡之间,攀高山、跨沟坎,寻找被时光遗忘的文物,被山林掩藏的古迹,给每一个文物点建立数据化、信息化档案,让遍布城乡的文物古迹焕发新的生机,延续可触摸、可感受、可赓续的珍贵文脉。他们就是拉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。

正值冬季,达孜区塔杰乡巴嘎雪村寒风凛冽,太阳虽已慢慢升起,寒冷让人不由得跺脚,但普查队员的脚步不缓、热情未减。在巴嘎雪村东边的日温布山脚下,记者与达孜区文物普查队的队员们汇合,向着文物普查第一站——扎西迥寺遗址出发。

车辆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,盘旋而上,行至一半时被一根粗壮的水管拦住了去路。下车查看情况后,队员们一致决定步行上山。队员们背着设备,不顾高寒缺氧,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爬。

扎西迥寺遗址位于日温布山顶上,始建年代及创建人不详,1959年被毁。寺庙大致由南向北分布,面积约1.5万平方米。普查队员个个目光如炬,仔细观察着寺庙的每一处建筑细节,从斑驳的墙壁、古老的塔基,到寺庙的整体布局和结构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历史信息的蛛丝马迹。手中的卷尺不停测量着,无人机在空中来回盘旋,从不同角度对寺庙遗址进行全方位拍摄。队员们还拿出红笔,将古迹前石碑上模糊的字迹一一描红。

“通过描红字迹,这个保护标志会更加显眼,附近的老百姓就会知道这是文物保护点。其次,我们要根据这个保护碑记录这处遗址的经纬度,为该处遗址建档。”拉萨市文物普查队队长次央说。

对遗址空间位置、使用情况、保存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、复核、拍照、绘图、测量和录入后,已经到了下午1时。为了节约时间,队员们顾不上吃饭,从车上取出零食饮料,在寒风中随便应付几口,便继续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。其米贡贡墓地位于达孜区塔杰乡甲色岗自然村东边的山坡上,因墓葬所在的其米贡贡山而得名,由9座小型封土墓组成。到达该墓葬群,普查队员们密切配合,从上到下对墓葬进行整体勘察记录。

“通过墓葬的形状,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墓葬是吐蕃时期的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是2007年开始的,我们是2010年立的碑。这次普查的主要工作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,看看该墓地有没有被破坏。”达孜区文旅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扎西热旦说。

拉萨市作为我区文物资源富集的重点区域,文物古迹有的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,有的在地处偏远的乡村。由于高原山区气候多变,普查队员经常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。但是时间紧、任务重,为了精细测量被时光遗忘了千百年的文物,争取让文物早日重新得以与世人见面,每位队员充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,在工作中各司其职,相互配合,在生活中相互关心。时时处处以文物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激励自己,把亲身感受文物承载的丰厚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当作最大的快乐,从未有过放弃寻找任何一处文物古迹的念头。

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,拉萨市整体普查工作进展顺利,截至目前,已圆满完成实地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工作,累计复查文物点934处。同时,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97处。此次普查工作的累累硕果凝结着普查队员的心血和汗水,不仅为拉萨市今后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,更为深入挖掘拉萨历史文化内涵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文物普查路上,普查队员走过的是事业赓续传承,是文脉生生不息。路虽远,行则将至,圣地拉萨的文明珍宝,由这些一往无前的文物普查工作者丈量记录,描绘出新的蓝图。